安徽职业技术大学环境与生命健康学院立足长三角,聚合优势,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,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之节能环保、生命健康、绿色食品及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,开设有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本科专业(学校首批职业本科专业)及应用化工技术(国家示范专业)、环境工程技术(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)、药品生物技术(省级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示范专业)、食品检验检测技术、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5个高职专业。
学院有在职教职工66人,其中“双师型”教师48人,高级职称教师30人、教授6人,博士19人;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,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技能大师1人,省级教学名师5人,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,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。
学院注重教科研工作。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,承担国家项目5项(其中国家支撑计划1项,863计划1项)、省部级项目七十余项。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,美国发明专利2项、中国发明专利4项、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。建有1个国家级化学与生命科学协同创新中心,获得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;近三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项,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经费800余万元;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,其中SCI/EI高水平论文20余篇。
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。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,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,取得了优异成绩。近三年来,学院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、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、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大赛、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,获得多项大奖。
学院注重实验实训室建设。现有校内实训基地46个,校外实训基地十余家。拥有国家级化学与生命科学创新中心、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、国家创新行动计划精细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。校内实训基地有化工基本技能中心、化工操作技能中心、应用化工仿真实训中心、化工生产模拟实训中心、分析检测实训中心、环境工程实训中心、生物化工实训中心,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等。学院与合肥新站区管委会、广电计量检测公司、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中科合肥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、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政企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。学院积极探索实施了“师资共用、专业共建、学生共育”的日常教育教学“三共”管理模式,实现产教深度融合。学院定期开展与各专业对应的化学检验工、化工总控工、有机合成工、三废处理工职业资格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,并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,提升学院服务产业能力。
学院团总支本着“追光而遇,沐光而行”的理念,打造特色团学品牌“光丨环”,按照“目标引路、制度护路、学习赶路、平台开路”的工作思路,坚持方向具体化、管理标准化、学习系统化、载体多样化,通过“一院两品三餐四季五颜六色”模式,为团学工作赋能,逐步实现党团引领由“弱”变“强”,工作内容由“散”到“融”,愿景蓝图由“虚”到“实”,助力青年学子全面成长成才。学院团总支多次荣获校级“五四红旗团总支”称号、荣获安徽省直属机关“五四红旗团(总)支部”称号。
近五年来,环境与生命健康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,成效显著,硕果累累。学院毕业生年度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7%以上,位居全校前列,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92%以上,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专业知识、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给予了极高评价,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。深造求学方面,学生升学率稳步提升,年均超过30%,大批学子进入省内知名学府继续攻读本科,部分学子进入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,展现了扎实的学术根基与发展潜力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校企合作,为学子们通往理想职业之路提供更坚实的支撑,成就每一个闪光的职业梦想!